他们托春天捎了一封信,想把故事说与你听(张贤篇)
他们托春天捎了一封信,想把故事说与你听——专访2016届校友张贤
姓名:张贤
毕业年份:2016年
毕业后的去向:国内就职→日本读研(日本京都大学)→日本就职
目前状态:就职IBM日本东京
今年,是张贤离开嘉庚的第六年。就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份,也就是日本的毕业季,顺利从京都大学读完修士学位的他,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心动offer,并于4月1日如期就职,正式开启了他的第二次职业生涯。
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短暂地沉淀是为了更好地出发:
大学毕业后的张贤并没有直接选择去日本留学,而是像大多数同学一样直接在国内工作。大四的他原本有出国的想法,但当时并没有具体的规划,想法也不成熟,因而没有盲目行动。就这样,张贤在国内开始了他的第一段职场生活,沉淀几年后,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目标,当年的想法也逐渐开始成型,对理想专业和就业方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后,在家人的支持下,他终于决定继续完成当年没能落实的计划——出国读研。
同时收到京都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无论是谁都会惊喜不已,张贤自然也不例外。几经考量后他选择了就职前景可观、交通更为便利、四季更加分明的京都大学,相比北海道漫长的雪季,他更爱京都明媚的阳光和季节的更替。
苦难都是在磨练更好的自己:
张贤在京都大学修读的专业是公共政策,该专业相对较新,学科涵盖范围较广,课程设置也会因学校而异,通常涵盖政治学、法学、行政学、经济学、国际关系等领域。与日本传统的研究型的硕士不同,公共政策在日本通常为「専門職」(类似于国内的专硕),培养实务型人才。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为就职,由于日本就职通常对专业没有严格要求,所以毕业生就职行业也覆盖了金融、咨询、商社、IT等多个领域。
谈到硕士阶段过程中最辛苦的阶段,张贤回忆起硕士二年级前期的经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当时的他既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学业和找工作上,同时每周还要花两到三天做兼职,长期下来基本没时间用来放松休息,而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整整六个月。但他终归还是坚持了下来,并成功找到了心仪的岗位。“人总是一直在突破自己的上限的,当你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住时咬咬牙迈过那道坎,就会发现其实困难也不过如此,与之俱来的成就感更是会支撑你跨越接下来的每一道坎”,这是张贤对那个阶段的感悟和总结,艰难困苦却也收获满满。
当被问及四年的大学生活对人生有什么帮助时,张贤表示,自己偶尔会在面临选择时摸不清方向(比如考研、留学、还是就职),于是便会找相应的老师寻找答案,老师们都会给出最中肯的解答,直到现在他都还与很多老师保持联络,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还会向他们寻求帮助。同时他还表示,老师们授课都很认真负责、严谨专业、这也让他本科四年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打磨。此外,大学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其他院系的朋友至今仍密切联系,由于毕业后去向各异 ,也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得到了些许启发。
经验分享:
日本就职与国内不太一样的一点是:日本的大部分岗位不会对专业进行太多限制。他们会相应地花更多时间跟精力来从头培养一个员工,因此大部分在日本的公司(不论日企还是外资)更看重求职者的「人間性」,也就是他们想不想和这个人一起工作(而不是简单的看求职者的院校背景或专业水平)。因此在日本的面试中,面试官最喜欢问的问题通常是:你在大学做了什么有成就感的事?在那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?你是怎么解决这个困难的?你为什么这样做?从这件事里你学习到了什么等,而不是单纯地问你对这个行业或职位有什么看法。
所以对于在国内求职的学弟妹,我或许给不了太多的建议,但我认为共通的几点是:尽早准备,多思考自己想做什么,为什么想做这份工作,自己离进入这个行业或者岗位还差什么,应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等,并积极付诸行动。
寄语:
一是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或目标。比如自己想学什么,自己将来想做什么。有了明确目标就不容易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感到迷茫。还要保持一颗求知的心,遇到问题先思考为什么,若自己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,再寻求他人的帮助,“先思考再问”这个过程很重要。
二是要学会独立。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孤独的,与大学生活不同,没有每天陪伴你的室友同学,没有父母老师督促保护,更多的时候需要一个人面对和解决问题,因此独立自主十分重要。另外就是要积极融入日本的环境,勇敢地开口和日本人交流,多接触各种新鲜事物,这对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固有思维方式的改变都有很大的帮助。
撰稿|董博 录入|董博 审核|晏玲妮